在农村,农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厨房餐饮、卫生洗涤等污水如果不经处理,任意排放,就会污染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崇明积极探索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新模式,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提升了乡村颜值,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增强。
建设镇三星村南侧为官尖河,西侧是老滧港,北侧是陈海公路,是一个干道河湖环绕,相对封闭的三角区域,15户村民居住比较分散,没有集中纳管的条件,生活垃圾污水收集治理难,一度成为村庄“治水”的“拦路虎”。
走进一处公益生态林深处,林地中央有个带着井盖的白色塑料罐,这是“3+1”小型污水处理池,井盖下“藏”的是村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水,经厌氧发酵沉淀和隔油池处理后进入储存池,经过降解,水质能达到环保标准,可用于灌溉蔬菜、果树等。
“这是三格化粪池和生活垃圾污水收集池,分类收集农家厕所排放的‘黑水’、餐厨洗涤排放的‘灰水’和其他洗涤污水,它采用的是黑灰分质收集技术路线,粪污在化粪池发酵腐熟后用作肥料还田;生活垃圾污水收集池的污水经治理后,则用于农业灌溉;灰水经净化罐实现隔油沉淀后,与其余黑水通过管网统一收集至土壤渗灌系统,土壤渗灌系统通过自下而上布水方式,使农户排水充分通过填料初步净化,扩散渗灌土壤,被植物根部吸收,实现自热消纳、就地资源化利用。”江苏中车华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王厚伟向记者介绍。
在村民顾大妈的后院内,这套装置被安装在地下,一根连接地下池的取水管可以手工操作,70岁老人就能轻松将处理过的肥水如打井水般地取出,“原先,这里一到夏天味道就大,蚊子、苍蝇很多,现在屋后面增加了这个,环境变好了,平时就近施肥浇水也省心省力。”年过七旬的村民顾大妈乐呵呵地说。
崇明是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地广人稀,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成本高、利用率低,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三星村相对封闭,以往的农污站点管网覆盖不了。近年来,本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治理设施投入也逐年增加,尽管如此,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弱项,如果选择统一的治理技术模式,造成后期设施维护成本高,治理效果不理想。
“和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后集中排放处理不同,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路径应该从实际出发,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区河湖中心副主任黄剑锷说,“农村生活垃圾污水中氮、磷等元素排放到水体中是富营养物,但可以浇灌农田、菜园、果园、林地等,是庄稼的好帮手,它投入少,运营成本低,我们有专门的运维企业及时进行清掏,包括现场的巡检、日常的管护,老百姓只要合理使用就可以。”
当前,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在标准、技术、资金和机制方面还存在着瓶颈,设施长效运维投入比较大,破解这些难题,区河湖中心在设施建设和运维方面进行了探索,从处置高效,运维低廉和生活垃圾污水资源化利用出发,统筹考虑污水处置布局,这套区域农村里的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方案,更加生态、环保、绿色,解决了农污处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崇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优先选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治理模式,得到了市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肯定。上海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邱卫国表示,“上海交大与中车集团联合承担了上海市农村生活垃圾污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课题,加强科研攻关,以用促治,减少处理的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这方面的探索应该示范带头。”
“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需要大量的运维成本,这种方式可以减轻各级财政的压力,也符合整个社会低碳发展的理念,我们成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创新工作室,围绕农污治理降本增效、绿色低碳要求,和交大做了双碳背景下农村生活垃圾污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下一步我们将总结崇明的经验,编制全市的农村里的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导则,在面上加以推广,让上海的农村颜值更高,环境更加宜居宜人。”市水利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李瑜表示。
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既是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推动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崇明乡村成为都市人的诗与远方,在这里,郁郁葱葱的树木与稻田、河流、湿地、林地等相互映衬,不经意间,游客的脚下就是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在默默发挥着作用。